摘要:泓淋電力:公司子公司達為互聯作為專業的高速銅纜線材製造商 ...
今天和大家講的這個生薑,就是菜市場裏賣的生薑。
生薑作為常用的作料,可以說是廚房裏的常客了,你可別看小小的一塊薑不起眼,疫情封控期間,還真的是一薑難求,蒸魚、燒肉樣樣都離不開生薑。
然,生薑不僅是一劑調味之佳品,同時也是一味治病之良藥。
生薑
古方中,含有生薑的方子實在是太多了,簡直是不勝枚舉。
你去看,不論是《傷寒論》中的生薑瀉心湯、真武湯、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,還或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生薑半夏湯,生薑均為君藥,用兩足,口感佳,價格也便宜,實為藥食兩用之佳品。
生薑
那麽廚房裏的生薑到底有哪些藥用價值呢?不妨花個三五分鍾,聽遠誌一一細數。
發汗解表還記得小時候每每著涼後感冒發燒,父母總會給我跑商一杯濃濃的薑茶,並告訴我說,出一身汗就好了。
小時候不明其所以,長大後,學了中醫中藥才知道,著涼後的感冒發燒,多因寒邪入侵肌表,風寒外束所致。
生薑味辛性溫,主入肺經。中醫認為,辛能行能散,溫可祛寒,加之肺主皮毛。是故,生薑性善走竄,可搜刮肌表腠理的寒邪,以出汗的方式,將寒邪透過毛孔而出。
此外,感冒的時候,多伴有鼻塞的症狀,生薑的宣發之性兼可通鼻竅,
所以,著涼感冒後及時的服用薑湯,可以有效的緩解各類感冒症狀,中醫將之稱為發汗解表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生薑之所以可以發汗解表,主要歸功於其所含的揮發油,因此,在煮薑湯的時候不宜久煎,久煎容易損耗其揮發油的含量,須知,我們要的就是它輕盈升散之力啊!
除此以外啊,前人素來便有“早吃生薑賽人參,晚吃生薑賽砒霜”的說法。說法的確有幾分誇張,但卻不無道理。
我們前文講過了,生薑功善發汗解表,生發陽氣。早上為陽中之陽,也是人體陽氣正旺而待升發之時,這個時候服用一些生薑,可助陽氣生發,自然是有益於我們的身體;
磕到了晚上,尤其是臨睡前,為陰中之陰,這個時候人體的陽氣就需要收藏起來,若是再食用過多生薑,陽氣外散們就會出現盜汗、失眠等症狀。
《名醫別錄》:"主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。"
《本草綱目》:"生用發散。"
生薑
降逆止嘔如今啊,是一個營養過盛的年代,但凡是你想吃些什麽,動動手指,外賣就能送到家。有些人吃完了火鍋又吃燒烤,再加上幾杯冰鎮啤酒下肚,味蕾是得到了一時的滿足,可胃就有點承受不了了,於是乎,有人就會出現嘔吐的症狀,這個時候也可以用一點生薑來改善。
中醫認為啊,胃主受納。說的是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消化我們吃下去的水穀。胃氣主降,然,暴飲暴食之後,胃的負擔過重,食物積聚其中,胃氣不降反升,因此而症見嘔吐。
生薑入脾、胃經,具有溫中降逆而止嘔的功效。簡單講,胃氣上逆的時候,生薑可胃氣下行而止吐。因此,前人將生薑稱為“嘔家聖藥”,適用於多種嘔吐。
《藥性論》:"止嘔吐不下食。"
《會約醫鏡》:"治胃寒,泄瀉,吞酸。"
生薑
若是胃寒嘔吐可加用半夏;
半夏
若是胃熱嘔吐可加用竹茹、黃連。
竹茹
黃連
溫肺止咳中醫認為啊,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喉為門戶。說的是外感的寒邪首先會通過毛孔侵襲入我們的身體,最終寒邪入肺。須知,肺為貯痰之器,因此,會常常伴有咽喉腫痛、咳嗽咳痰的症狀。
生薑辛溫入肺,既能發散表邪,又能溫化寒邪,具有溫肺散寒、化痰止咳之功效。
生薑
多與苦杏仁、紫蘇等溫肺化痰的藥材同用。
苦杏仁
紫蘇
溫經通脈一些女性朋友為痛經的問題所困擾多年。
然而,痛經的問題,簡單講,主要還是因為經絡不通,氣滯血瘀所致,不通則痛,老生常談的話題了。
生薑辛溫之性,兼可溫經通脈,為大家所熟知的生薑紅糖水來緩解痛經,其實就是這麽個道理。
《黃元禦藥解》:“凡經絡凝澀,沉遲結代,宜於補益營衛之品加生薑以播宣之,則流利無阻。炙甘草、當歸四逆湯皆用之,以溫行經絡之瘀澀也。”
生薑
健脾益胃大家可以去看啊,好多方子都會用到生薑和大棗來保護脾胃。
為何是生薑搭配大棗呢?
主要是因為生薑味辛,性升散,可以解表發汗,將邪氣透汗而出;
大棗性溫,補中益血,二者同用可以調和營衛、補而不滯。
大棗
此外,若是感受了風寒,或者吃了寒涼的食物,出現胃寒痛時,同樣可以用一點生薑來散寒止痛。
《珍珠囊》:"益脾胃,散風寒。"
生薑
解毒此外,有些人要是誤食了生半夏、生天南星而喉舌發麻,或是吃魚蟹而中毒吐瀉者,可將生薑搗汁衝服或煎湯內服。
《醫學啟源》:"製厚樸、半夏毒。"
《本草拾遺》:"汁解毒藥。"
生薑
生薑雖功效甚多,但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服用。
須知,生薑終為辛溫之品,因此,陰虛燥熱者,或是熱盛者還須慎用之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